第十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
来源: | 作者:xsl2002 | 发布时间: 2020-04-30 | 119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第七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

细菌性痢疾,简称菌痢,是由痢疾杆菌(志贺菌属)引起的肠道传染病。

普通型菌痢临床特征有:发热、左下腹腹痛、腹泻、黏冻脓血便、里急后重,一般发生在夏秋季。

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,起病急骤,突发高热,迅速恶化并出现反复惊厥、昏迷和休克,可导致死亡。毒痢多见于2~7岁健壮儿童,病死率高,必须积极抢救。

一、病因

菌痢病原为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,简称痢疾杆菌。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多见。

二、临床表现与分型

1.潜伏期:多数为1~2天。

2.临床表现:起病急骤,突起高热,高热可﹥40℃,可伴头痛、畏寒,病情迅速恶化并出现反复。发生呼吸衰竭、休克或昏迷,可导致死亡,而病初菌痢的肠道症状可不明显,甚至无腹痛与腹泻,常于病后6~12小时才有黏液脓血便,极易漏诊或误诊。

3.分型

(1)休克型(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):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。精神萎靡,面色苍灰,四肢凉冷,脉搏细速,呼吸、心率加快,血压偏低、脉压减小,重者谵妄或昏迷,皮肤花纹、湿冷,脉搏细弱,血压下降,心音低钝,少尿等。

(2)脑型(脑微循环障碍型):反复惊厥、意识障碍。颅内压增高,甚至脑疝形成。

(3)肺型(肺微循环障碍型):又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,常在脑型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。

(4)混合型:上述两型或三型同时或先后出现,病情更重,病死率很高,是最为凶险的一种。

三、实验室检查

1.血常规: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

2.便常规:黏液脓血便,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、红细胞及巨噬细胞。

3.便培养:是目前最可靠的确珍和鉴别诊断的依据。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取样,并数次送检。若尚未排便,可用肛拭子或灌肠,取其排泄物的沉淀物做显微镜检,若见有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,或见吞噬细胞,可初步确诊。

四、治疗原则

1.降温止惊:可综合使用物理、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。惊厥不止者,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地西泮(安定);或水合氯醛溶液灌肠。

2.抗休克治疗:①扩充血容量;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,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;③肾上腺皮质激素,应早期、大剂量、短程应用。

3.脑水肿和呼吸衰竭治疗:保持呼吸道通畅;吸氧;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,首选20%甘露醇,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。

4.抗菌治疗:通常选用两种强有力的广谱抗菌药物。可选用头孢菌素、氨基苷类等。喹诺酮类药物小儿应慎用。

五、护理措施

1.高热的护理:绝对卧床休息,必要时给予亚冬眠疗法。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至37左右。

2.休克的护理:患儿取平卧位,注意保暖,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,密切监测病情。

3.预防疾病的传播:对患儿采取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3次便培养阴性止。在菌痢流行期间,易感者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。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,不吃生冷、不洁、变质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