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
来源: | 作者:xsl2002 | 发布时间: 2020-04-29 | 158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肺心病是指由肺组织、肺血管或胸廓的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(或)功能异常,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,肺动脉压力增高导致的心脏病。发生本病的先决条件是肺动脉高压。

一、病因★★★

1.慢性支气管肺疾病: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最多见,约占80%90%。其次为支气管哮喘、支气管扩张、重症肺结核、尘肺、肺间质纤维化等。

2.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:较少见。

3.肺血管疾病: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等。

二、发病机制★★★

    1.肺动脉高压的形成:缺氧是肺动脉高压形成最重要的因素。

    2.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:由于肺动脉高压→右心室肥大(心肌重构)→右心衰。

三、临床表现 ★★★

1.肺、心功能代偿期

①症状:咳嗽、咳痰、气促,活动后心悸、呼吸困难。

②体征:不同程度发绀、肺气肿体征。剑突下心脏收缩期搏动,提示右心室肥大。

2.肺、心功能失代偿期

①症状:呼衰症状(呼吸困难加重,严重时出现肺性脑病)+右心衰症状(气促明显、食欲不振、恶心等)。

②体征:呼衰体征——明显发绀,球结膜充血、水肿,颅内压增高的表现,腱反射减弱,病理反射出现;右心衰体征——颈静脉怒张,肝大、下肢水肿、腹水,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。

四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

X线

  肺动脉高压征象:①右下肺动脉干扩张:横径≥15mm;其横径/气管横径≥1.07;②肺动脉段明显突出,其高度≥3mm;③中央动脉扩张,外周血管纤细,形成“残根”征;④右室肥大

心电图

  主要条件:①电轴右偏,额面平均电轴≥+90°;②V1R/S1;③重度顺钟向转位;④RV1+SV51.05mV;⑤V13酷似陈旧心梗的QS波;⑥肺型P波。

超声心动图

  右室大的表现:右室流出道≥30mm、右室内径≥20mm、右室前壁增厚、左右室内径比值<2、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增大

五、治疗原则★★★

治疗项目

临床要求

控制感染

  是急性加重期的关键治疗

氧疗

  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,纠正缺氧和CO2潴留

利尿剂

作用原理

  减少血容量,减轻右心室负荷,消除水肿

用药原则

  应选用作用轻的利尿剂,小剂量使用

副作用

  易出现低钾、低氯性碱中毒,使缺氧加重,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和血液浓缩

洋地黄

用药原则

  宜选用作用快、排泄快的洋地黄制剂,如毛花苷丙

用药剂量

  剂量宜小,常规剂量的1/22/3

用药指征

  感染已控制,呼吸功能已改善,利尿剂无效者;右心衰明显且无感染者;急性左心衰

注意事项

  用药前应注意纠正缺氧,防治低钾血症

其他

  扩血管、控制心律失常、抗凝治疗等

 六、护理措施

1.鼓励病人咳嗽,给予拍背,促进痰液排出,改善肺泡通气。特别对体弱卧床的病人,同时注意每2小时帮助翻身1次,及时清除痰液。对神志不清者,可进行机械吸痰,需注意无菌操作,抽吸压力要适当,动作轻柔,每次抽吸时间不超过15秒,以免加重缺氧。

2.经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,氧浓度一般在25%30%,氧流量12L/min,必要时可通过面罩或呼吸机给氧,吸入的氧必须湿化。

3.有水肿的病人宜限制水、盐摄入;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,按医嘱应用利尿剂,尽可能白天使用利尿剂,避免夜间因排尿频繁而影响睡眠,注意观察水肿变化,特别是骶尾部以及下垂部位有无水肿,有无并发压疮。作好皮肤护理,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。

4.改善营养状况,应摄入高蛋白、高维生素、易消化、清淡饮食。

5.鼓励病人进行腹式呼吸、缩唇呼气等呼吸功能锻炼,加强呼吸肌肌力和耐力,进行呼吸操和有氧活动,用冷水洗脸、洗鼻等,提高机体的耐受力。

6.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,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;病人烦躁不安时,应警惕呼吸衰竭、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,切勿随意使用安眠、镇静剂,以免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