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节 白血病病人的护理
来源: | 作者:xsl2002 | 发布时间: 2020-04-30 | 145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第五章 血液疾病病人的护理

一、概述

(一)病因

白血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,与病毒、放射元素、遗传因素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、保泰松、细胞毒药物等有关。特点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弥漫性恶性增生,浸润破坏体内脏器和组织。临床表现为贫血,发热,出血和肝、脾、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,外周血中可出现幼稚细胞。

(二)分类

我国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多见,成人中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,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。

二、急性白血病

(一)临床表现

1.贫血:常为首发表现,进行性加重。主要原因是正常红细胞生成减少。

2.发热:白血病本身虽然可以发热,但是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,以口腔炎最常见。最主要原因是成熟粒细胞缺乏。

3.出血: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。颅内出血是常见死亡原因。

4.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:

(1)淋巴结和肝脾大多见于ALL;

(2)骨和关节疼痛和压痛,常有胸骨中下段压痛;

(3)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(CNS-L)多见于ALL,常为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;睾丸浸润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,多见于ALL,是仅次于CNS-L的髓外复发根源。

(二)辅助检查

1.血象:多数病人白细胞计数增多,甚至可大于100×109/L,部分病人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,分类中可发现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;贫血属正常细胞性贫血;血小板减少。

2.骨髓象:多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,主要为原始和幼稚细胞,正常粒系、红系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均显著减少。骨髓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。

3.血液中尿酸浓度及尿液中尿酸排泄均增加,在化疗期间更显著,这是由于大量白血病细胞被破坏所致。

4.细胞化学染色、免疫学检查等。

(三)治疗原则

1.一般治疗

①病室安排:病人最好安置在单间病室,骨髓移植病人在无菌层流室进行治疗。

②防治感染和出血:严重感染和颅内出血是白血病的主要死亡原因。控制感染时,可输注浓缩粒细胞。当患者的血小板<20×109/L,应输注浓缩血小板。

③预防尿酸肾病:大量白细胞被破坏,可产生尿酸肾结石,引起肾小管阻塞。患者多饮水,给予别嘌醇抑制尿酸合成。

2.化疗原则

早期、联合、足量、分阶段(诱导缓解、巩固强化、维持治疗)。完全缓解(CR)指白血病症状、体征消失,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正常。

3.常用化疗方案

(1)ALL:VP(长春新碱、泼尼松),儿童缓解率80%~90%。

(2)AML:标准诱导缓解方案为DA(柔红霉素+阿糖胞苷)。M3型(APL)使用全反式维A酸和(或)砷剂治疗。

4.CNS-L:其防治采用甲氨蝶呤鞘内注射。

5.睾丸白血病:双侧照射治疗。

6.异基因骨髓移植:它是唯一能使患者获得持久细胞遗传学缓解或治愈白血病的方法。

(四)护理措施

1.对恶心、呕吐者,应在停止呕吐后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和有意识吞咽,以减轻恶心症状,少量多次进食,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。

2.高热者可用冷敷物理降温,但不宜用酒精擦洗。颅内出血应绝对安静平卧,头部可冷敷,偏向一侧,吸氧,开放静脉通道,遵医嘱给予脱水剂。

3.化疗药护理

局部反应:某些化疗药物,如柔红霉素、氮芥、阿霉素等多次静注可引起静脉炎,故在静注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,以减轻其刺激。

发生静脉炎的局部禁止静脉注射,勿受压,抬高患肢,需及时使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或冷敷,休息数天直至静脉炎痊愈,否则可造成静脉闭塞。静注时,注意血管要轮换使用。

骨髓抑制:抗白血病药物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正常细胞,在化疗中必须定期查血象,做骨髓穿刺,以便观察疗效及骨髓受抑制情况。

消化道反应:某些化疗药物可以引起恶心、呕吐、纳差等反应。化疗期间病人饮食要清淡、易消化和富有营养,必要时可用止吐镇静剂。

化疗药物护理:环磷酰胺可引起脱发及出血性膀胱炎,嘱病人多饮水,有血尿必须停药。长春新碱能引起末梢神经炎、手足麻木感,停药后可逐渐消失;柔红霉素、高三尖杉酯碱类药物可引起心肌及心脏传导损害,用药时要缓慢静滴。甲氨蝶呤可引起口腔黏膜溃疡,可用0.5%普鲁卡因含漱,减轻疼痛,便于进食和休息,亚叶酸钙可对抗其毒性作用,可遵医嘱使用。

4.预防感染:加强口腔护理、会阴护理,做好保护性隔离,防止交叉感染。

三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

(一)临床表现

1.慢性期:起病缓,早期常无自觉症状。出现症状常是乏力、消瘦、低热、多汗或盗汗等代谢率增高的表现。脾肿大常为突出体征,可引起左上腹不适。多数病例可有胸骨中下段压痛。慢性期可持续14年。

2.加速期:发热,体重下降,脾脏进行性肿大,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。慢性期有效的药物失效。

3.急变期:临床表现同急性白血病。骨髓中原始细胞或原淋+幼淋﹥20%,一般为30%~80%;外周血中原粒+早幼粒﹥30%,骨髓中原粒+早幼粒﹥50%;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。

(二)辅助检查

1.血象:白细胞显著增高。

2.骨髓象: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。慢性期原始粒细胞<10%,嗜酸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。

3.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(NAP):慢性期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。

4.Ph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标记:95%以上患者白血病细胞中有Ph染色体,t(9;22)(q34;q11),9号染色体长臂上形成BCR/ABL融合基因。

(三)治疗原则

1.化学治疗:羟基脲是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药物,起效快,但维持时间短,为当前慢性期获得血液学缓解有效的化疗药物。

2.α-干扰素:起效慢,可使部分患者Ph染色体阳性细胞减少。

3.甲磺酸伊马替尼: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,可使患者达到血液学缓解,并可获得长期细胞遗传学缓解,是目前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。

4.骨髓移植: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目前根治慢粒的有效方法。45岁以下患者,有HLA相合同胞供髓者,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,1年内者疗效最好。

(四)护理措施

1.进食高蛋白、高维生素食品,每日饮水1500ml以上。

2.脾大显著者易引起左上腹不适,可采取左侧卧位,少量多餐以减轻腹胀。

3.遵医嘱治疗,定期复查血象,注意观察毒副作用。

4.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原因不明的发热、骨痛、贫血、出血加重及脾脏迅速肿大,警惕慢粒病人有可能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