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节 胆石症病人的护理
来源: | 作者:xsl2002 | 发布时间: 2020-05-21 | 149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一、胆囊结石

(一)病因

胆囊结石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。主要与脂类代谢异常、胆囊的细菌感染和收缩排空功能减退有关。

(二)临床表现

30%的胆囊结石病人可终身无临床症状。而仅于体检或手术时发现的结石称为静止性结石。

1.症状:腹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,起病常在饱餐、进油腻食物后,或在夜间发作。

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,疼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;伴恶心呕吐、畏食等,病情重者还会有畏寒和发热;部分病人可有黄疸。

2.体征:右上腹有压痛、反跳痛和肌紧张,Murphy征阳性(深压胆囊区,嘱病人深吸气,可有触痛反应),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而有触痛的胆囊。

(三)辅助检查

1.实验室检查:合并胆囊炎时可有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。

2.B超检查:合并胆囊炎时可有提示胆囊增大,囊壁增厚,大部分病人可见到胆囊结石影像。

(四)治疗原则

1.手术治疗

(1)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:手术时机最好在急性发作后缓解期为宜。

(2)腹腔镜胆囊切除术:在腹腔镜窥视下,利用特殊器械,通过腹壁小口在腹腔内施行胆囊切除术。其优点:不用剖腹、创伤小、痛苦轻、恢复快且较安全。

2.非手术治疗

对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病人,可采取溶石或排石疗法。

二、胆管结石

(一)病因

胆管结石根据病因不同,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胆管结石。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,称为原发性胆管结石,其形成与肝内感染、胆汁淤积、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,以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为主。胆管内结石来自于胆囊者,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,以胆固醇结石多见。

(二)临床表现

病人常伴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,如上腹部不适、呃逆、嗳气等。当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感染时可致典型的胆管炎症状:急腹痛、寒战高热和黄疸,称为Charcot三联症。

1.腹痛:位于剑突下或右上腹部,呈阵发性、刀割样绞痛,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。

疼痛向右后肩背部放射,伴有恶心、呕吐。主要系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,刺激胆管平滑肌,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所致。

2.寒战、高热:于剧烈腹痛后,出现寒战、高热。体温可高达3940℃,呈弛张热。为梗阻胆管继发感染后,脓性胆汁和细菌逆流,并随肝静脉扩散所致。

3.黄疸:结石堵塞腺管后,胆红素逆流入血,病人出现黄疸。由于黄疸的程度与梗阻的程度、是否继发感染及阻塞的结石是否松动有关,故临床上,黄疸多呈间歇性和波动性变化。

(三)辅助检查

1.实验室检查:合并感染时,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;肝细胞损害时,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。血清胆红素、尿胆红素升高,尿胆原降低或消失,粪中尿胆原减少。

2.影像学检查:B超检查可显示胆管内有结石影,近段扩张。

3.其他检查:必要时可行PTCERCP检查,了解结石的部位、数量、大小和胆管梗阻的部位等。

(四)治疗原则

1.急诊手术

适应于积极消炎利胆治疗12天后病情仍恶化,黄疸加深,胆囊肿大,明显压痛,出现腹膜刺激征或出现Reynolds五联症者应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及引流术。

2.择期手术适用于慢性病人。

3.纤维胆道镜微创手术。

三、护理措施

(一)术前护理

1.入院后即准备手术者,禁食、休息,并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,以维持水、电解质、酸碱平衡。

2.应给予高蛋白、高糖、高维生素、低脂的普通饮食或半流质饮食。不能经口饮食或进食不足者,可经胃肠外途径补充足够的热量、氨基酸、维生素、电解质,以维持病人良好的营养状态。

3.对症护理及预防并发症

1)黄疸病人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,温水擦浴。

2)高热时物理降温。

3)胆绞痛发作时,按医嘱给予解痉、镇静和止痛,常用哌替啶50mg、阿托品0.5mg肌内注射,但勿使用吗啡,以免胆道下端括约肌痉挛,使胆道梗阻加重。

(二)术后护理

1.病情观察

胆道手术后易发生出血,出血量小时,表现为大便隐血或柏油样便;量大时,可导致出血性休克。若有发热和严重腹痛,可能为胆汁渗漏引起的胆汁性腹膜炎,需立即报告医师处理。

2.T形引流管的护理

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,在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形引流管,一端通向肝管,一端通向十二指肠,由腹壁戳口穿出体外,接引流袋。

主要目的是:①引流胆汁:胆总管切开后,可引起胆道水肿,胆汁排出受阻,胆总管内压力增高,胆汁外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、膈下脓肿等并发症;②引流残余结石:将胆囊管及胆囊内残余结石,尤其是泥沙样结石排出体外;③支撑胆道:避免术后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、管腔变小等。

(1)妥善固定,保持通畅:在改变体位或活动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腹部切口高度,以免引流液反流。

如观察胆汁引流量突然减少,应注意是否有胆红素沉淀阻塞或蛔虫堵塞,是否管道扭曲、压迫。如有阻塞,可用手由近向远挤压引流管或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,切勿用力推注。

(2)观察记录胆汁的量及性状:胆汁引流一般每天约300700ml。量过少可能因“T”形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所致;量多可能是胆总管下端不够通畅。

正常胆汁呈深绿色或棕黄色,较清晰无沉淀物。颜色过淡,过于稀薄(表示肝功能不佳)、混浊(感染)或有泥沙样沉淀(结石)均不正常。

(3)保持清洁:每日更换一次外接的连接管和引流瓶。

(4)拔管:一般术后1214天,无特殊情况,可以拔除“T”形管。

拔管指征为:黄疸消退,无腹痛、发热,大便颜色正常;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,颜色呈透明金黄色,无脓液、结石,无沉渣及絮状物,就可以考虑拔管。

拔管前先在饭前、饭后各夹管1小时,拔管前12天全日夹管,如无腹胀、腹痛、发热及黄疸等症状,说明胆总管通畅,可予拔管。

拔管前还要在X线下经“T”形管行胆道造影,造影后必须立即接好引流管,继续引流23天,以引流造影剂,减少造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,如情况正常,造影后23天即可拔管。

拔管后:局部伤口用凡士林纱布堵塞,12日会自行封闭。拔管后一周内:警惕有无胆汁外漏甚至发生腹膜炎等情况,观察病人体温、有无黄疸和腹痛再发作,以便及时处理。